兴趣联盟 -
电子与通信工程
-
摘要 随着核心网引入软交换,从基于TDM承载的传统电路型交换到基于IP承载的R4软交换架构,设备容量大幅增加,对其设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有很大的意义。本文主要论述3G核心网电路域设备性能测试话务模型、测试组网、测试工具、测试内容等,为相关测试提供经验。
从基于TDM承载的传统电路型交换到基于IP承载的R4软交换架构,电路域核心网设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也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。测试在大话务量下和超负荷下设备性能,能及早发现设备的性能瓶颈,可减少网络在规划设计和运营维护中的风险因素,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业务。因此对设备的性能测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1、话务模型
设备厂家容量是依据厂家自定的话务模型计算出来的,各个厂家的话务模型皆不相同,差异较大,没有统一的话务模型得出的设备容量,是很难进行横向对比的。因此确定统一的话务模型对各厂家设备衡量是必要的。
话务模型要紧密结合现网实际运行情况来定,才更能体现出设备的处理能力。根据对现网话务的分析,结合对未来3G业务的预测,制定了话务模型如表1所示。
表1 话务模型(稳定性测试)
2、测试组网
鉴于软交换设备比传统交换设备容量增加数倍以上,测试难度非常大,尤其是测试满配置的设备。特别是用来仿真测试的仪表容量。
测试组网如图1所示。
图1 测试组网
其中被测设备为两套(或多套)MSC Server、两套(或多套)MGW和一套HLR。
由测试仪表仿真设备为UTRAN、PSTN、GSM、SCP、SMSC。
对于厂家参与测试的设备具体要求如下。
(1)左边的一套MSC Server满配置,MGW与MSC Server的容量配合,MGW可不止一台。如果MGW的标称容量小于MSC Server,则至少要求有一个MGW为满配置;如果MSC Server的容量比MGW小,测试MGW的最大容量时,也可以使用多台MSC Server和一台MGW配合;
(2)右边的一套MSC Server和MGW不要求满配置,其容量至少应为左边的35%;
(3)真实HLR一套。HLR的容量能够满足话务模型2(MSC Server标称负荷的150%)。
3、测试工具
本次测试软交换设备为厂家满配置设备,部分厂家设备容量达到200万用户,BHCA达到300万,话务量为50000Erl,容量如此大,对测试工具要求非常高,且数量较多。特别是用户面对仪表数量需求非常大。对仪表厂家要准备如此多的仪表难度较大,因此,需要采用其它测试方法减少仪表数量。
图2 3G-PSTN呼叫示意图
主要方法如下。
3.1 3G-PSTN呼叫
3G与PSTN网的呼叫占到总呼叫的60%,且此部分出局呼叫可以将用户面数据在出局端进行自环回本局,因此,可节约仪表的数量。
3.2 3G-3G出局呼叫
3G-3G出局呼叫占总呼叫的25%,由于该部分用户面承载在IP上,不能采用上面的话路自环。需要将MGW2作为汇接网关来用,从MGW1-MGW2的话路在MGW2上进行汇接后,环回到MGW1上,实现话路的接续和落地。同时,需要在MSC Server2进行号码转换,MSC Server2将MSC Server1呼叫本局的号码进行变换,将MSC Server2本局号码转换成MSC Server1局内号码后,MSC Server2认为不是本局的号码,将消息送回到MSC Server1,MSC Server1看到是本局号码,进行呼叫的接续和落地。如不进行号码转换,MSC Server2分析后认为是本局号码,从而将呼叫落在本局,而不会将话路汇接回MGW1。
通过以上测试方法,我们采用了链路自环和将一台MGW作为汇接网关来用,总计减少了大约42.5%的仪表数量。
图3 3G-3G出局呼叫示意图
4、测试内容
(1)容量及稳定性测试:按照以上话务模型对核心网电路域设备容量进行测试,保证24h设备能正常稳定运行,设备相关测量统计要开启,设备产生呼损要小于万分之四,没有重要的告警产生;
(2)过负荷测试:软件设备应提供过超负荷控制措施。当出现呼叫量达到超过软交换机设备标称容量设计负荷能力的150%(过负荷率为50%)时,不允许设备处理呼叫能力不应低于下降至设计标称容量负荷能力的90%以下,设备负荷降到标称容量以下时,设备应能恢复正常运行,呼损要小于万分之四。过负荷机理如图4所示。
图4 带过负荷控制功能的交换机实际处理能力
(3)倒换测试:设备应具有热备和冷备机制,在板块和接口出现故障时,应能将业务倒换到备用板块和接口上,倒换不应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,不应产生大的呼损;
(4)语言质量和QoS测试:在3G核心网电路域中引入了TRFO,开启TRFO对语言质量有一定的影响。
5、总结
利用以上所述测试方法,对多个厂家的满配置设备进行了测试,最大测试用户容量为200万,是目前国际上对核心网设备测试的最大容量值,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和实践。通过本次测试,对稳定性测试、过载测试、冗余备份测试等各类测试方法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,为今后类似测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(文章转载)